查看原文
其他

如果你有一个天才孩子,该怎么教育他?

2017-05-27 子戈 子戈说




 天才少女  6.5 

子戈说电影

把那部电影再跟我看一遍


看到《天才少女》这个片名,我想起了另一部关于“天才少年”的影片《想飞的钢琴少年》。

片中的小男孩维特,是个钢琴神童,从小就被母亲逼着,日复一日地练琴。

这让维特感到十分苦恼,他虽然擅长弹琴,但并不喜欢。在他的心里,只想做一个平凡的孩子。

于是,他借一次“意外”坠楼,装作智力受损。他顺利骗过了所有人,摘下天才的光环,变成了一个平常的孩子。

可意外的是,在做回普通人的过程中,维特却惊喜地发现,自己真的爱上了钢琴。不是因为母亲的殷切期望,也不是因为天赋的召唤,而是被音乐本身的魅力所吸引。

终于,在那一刻,天赋和现实第一次有了交集。维特得以看见了生活的意义。

看《天才少女》,我原本抱着相似的观影期待,看过之后,才发现是完全不同的电影。

《想飞的钢琴少年》的主视角是小男孩的,是通过维特的眼睛,来审视身边的世界,审视自己的天赋,并最终为自己的天赋找到了最好的归宿。

而《天才少女》的主视角,却是弗兰克的,也就是天才少女玛丽的舅舅。

前者的关注点是“天才少年的自我觉醒”,后者转而去关注家长,并抛出一道难题:假如你有一个天才孩子,该怎么教育他?

这真是一道难题,更何况事情还远比想象的复杂。

影片中的天才少女玛丽,有一位同样是数学天才的母亲黛安。

黛安从小就被她的母亲伊芙琳控制,整日囚禁在数学里,为了全人类都没解出过的难题,消耗着一个少女的全部青春。

黛安并没有像维特那样反抗,而是选择顺从了母亲的意志。直到成年后,再也无法忍受折磨的她,选择了自杀。

在自杀前,她将女儿玛丽托付给了弟弟——弗兰克。

弗兰克的扮演者是“美国队长”克里斯·埃文斯,影片中,他脱去了超级英雄的外衣,卸下盾牌,进入了现实的生活,却依然担当着保护者的角色。

他要保护的,是自己的外甥女玛丽。

在亲眼目睹了姐姐的“天才陨落”之后,弗兰克心灰意冷,带着玛丽离开波士顿,躲进小镇,过上了最平凡不过的生活。

他坚持让玛丽上最普通的学校,和同龄人一起学习、玩乐,并尽一切努力,让玛丽过得像一个普通的孩子。

就在这时,伊芙琳找上门来,企图夺回孙女,好指导她继续完成女儿荒废的事业。

一场关于“天才少女”抚养权的争夺战,就此拉开了序幕。

之后的剧情,乍一看,很像“暖爸战胜恶外婆夺回萝莉”的亲子团圆片。

可是,我们仔细琢磨,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。

随着影片的铺陈,我们发现,原来片中的这一家人,无一例外,全都是数学天才。

外婆伊芙琳是,舅舅弗兰克也是。

只不过,伊芙琳在年轻时为了爱情,放弃了自己的天赋。所以她才将女儿和孙女视为自己的替身,逼她们获得非凡成就,以此来弥补自己的遗憾。

而弗兰克在目睹了姐姐的悲剧后,主动隐藏了天赋。同时,他想用同样的方法来保护玛丽,压抑她的天赋,让她做一个普通的孩子,享受普通的快乐。

因此,与其说这是抚养权的争夺,不如说是两种教育观的对决。

其特别的地方在于:它不是一正一邪的对立较量,而是两种朝着相反方向的,都略显极端的教育方式,在彼此拉扯的过程中,寻求着最终的平衡。

这很像“奇葩说”的一道辩题,最终胜出的不是正方,也不是反方,而是通过把种种利弊摆在观众面前,启发他们去思考,让他们看到第三种可能。那是游弋在正反之间的一个恰到好处的点,也是一条没那么极端的更适合去走的路。这才是这场较量最大的意义所在。

《天才少女》就像是这样一场辩论。

伊芙琳的教育观是:对于一个天才少女,必须牢牢抓住她的天赋,哪怕丝毫的怠慢和浪费,都是对整个人类的犯罪。

而弗兰克的教育观则是:不管是不是天才,首先她是一个少女。巨大的成就也可能带来同等的痛苦,不如压抑她的天赋,让她尽情享受一个普通孩子的快乐。

这就是影片摆在我们面前的两种观点,我们要做的,不是简单地选择支持哪边,而要试着发现是否有第三种可能。

如果仅仅带着温情的眼光去看,当然会被弗兰克和玛丽之间的“父女情”打动。

影片中最为戳心的一幕,是在落日的余晖中,“父女俩”化成两幅剪影,一个大影子,一个小影子,抱着融进夕阳里。

单从这个角度讲,玛丽最终是要回到弗兰克身边的,这符合所有人的观影期待。

可是,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:玛丽是一个自知自觉的天才少女。也就是说,她是天才,并且她自己知道。

面对老师提出的算术问题,玛丽显得极不耐烦,甚至不屑于回答。

她拥有着远远超越同龄人的成熟,在看见同学被坏孩子嘲弄时,她狠狠教训了那个孩子,并在事后做了一番冷静的“检查”,既坦诚了打人的不对,又道出了嘲笑者的卑劣,还让那个被欺负的男孩赢回了尊严。

从影片呈现的诸多细节中,我们可以看出,玛丽在学校过得并不快乐,弗兰克所谓的“普通生活”,对于她更像一种“低幼的折磨”。

此外,最最重要的是,玛丽由衷地热爱着数学。她在家研读高深的数学经典,也完全是出于自愿,并没有人逼迫。

因此,弗兰克出于保护,而对玛丽采用的“压抑天赋”的教育方式,同样是有问题的。

而外婆的出现,与其说是一场危机,不如看成是一股积极的力量。它迫使弗兰克去反思,相比母亲的高压教育,自己的做法是否也是一种矫枉过正。

于是,我们看到,在整个故事中,获得成长的不是孩子,而是大人。

伊芙琳最终得知,原来女儿早就解出了难题,只是因为憎恨,要求必须等到母亲死后再发表成果。逼死女儿的,竟是自己。

而弗兰克也终于醒悟,自己为了逃离母亲避免重蹈姐姐覆辙的努力,对于玛丽而言,或许已成为一种反向的高压教育。

影片的结尾,在经过两种教育观的拉扯后,弗兰克尝试着一种平衡:送玛丽去高等学校,学习与之智力相称的知识;在课余时间,则让她跟同龄人一起游戏,享受童趣。

这一家人,看过了一次次天才的坠落,终于,找到了一种方式来呵护这个最小的天才。

很多时候,我们为了反对一件事,会不自觉地走向它的反面,却忽视了我们真正想要保护的东西。

遭遇了几次欺骗,就笃定这世上没有人是善良的,从此封闭自己;为了反对一个所谓的辱华事件,就反过来去污辱那个当事人的家人;为了反对异端邪说,就诽谤甚至杀人,最终违背了自己的信仰…

这时候,只需要冷静下来,想一个问题:我们是不是做得过头了,是不是为了反对而成了那个我们极力反对的人。

这样,你就会从反对的边缘走回来,重新回归平衡,看见事情的本质。

回到本片,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?

四个字:成就个性。

是创造环境,让受教者发现自己的本心,并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。

所以,一切阻止这种可能性的,都是对孩子的迫害。无论你的出发点是基于攫取还是保护。

这便是《天才少女》,想要告诉我们的事。


「 发现更多好电影 」

异星觉醒  |  比海更深  |  杰出公民  |  八月

北京电影节  |  海边的曼彻斯特  |  爱乐之城

月光男孩  |  路边野餐  |  花样年华  |  聂隐娘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